网站首页 成人自考 远程教育 教育新闻 高职单招 专业介绍 研究生 查询中心
真题下载
【西南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自考省考财务管理专业《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小编 点击数:616 时间:2021-12-28 14:29:10 【字体: 】 【打印

西南财经大学继续(网络)教育学院自考

政治经济学  章节习题

 

 

课程代码:00009

书名:《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作者:张雷声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当前版次:2016年版

章节习题总题量:299

 

导论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第五节  政治经济学的特征及学习意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客观经济规律 D、物质资料生产

2.生产资料是指   )

A、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和 B、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之和

C、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和 D、劳动对象和劳动过程之和

3.下列生产资料属于劳动资料的是   )

A、机器设备                 B、原料

C、燃料  D、辅助材料费

4.在生产力中起最根本作用的是   )

A、人的劳动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科学技术

5.在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6.社会生产方式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  

D、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统一

7.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之间   )

A、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表面的、偶然的联系

C、内在的、不可捉摸的联系       D、人们有意识安排的联系

8.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

A、创造经济规律 B、消灭经济规律

C、利用经济规律 D、改造经济规律

9.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   )的科学成果,建立起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A、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B、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

C、古典经济学D、西方经济学

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根植于   )的。

A、资本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社会

C、社会经济实践D、科学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有(        )。

A、人的劳动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D、劳动要素

E、劳动成果

2社会生产过程是(        )构成的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

A、交易B、生产

C、分配D、交换

E、消费

3.经济学的内容主要有(        )。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经济思想史D、经济史

E、经济数量分析和计量方法学科

4.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有(        )。

A、圣西门                       B、傅里叶

C、欧文                         D、马克思

E、恩格斯

5.根据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的经济条件的不同,可以把它分为        )。

A、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B、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D、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E、资本主义特有的规律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的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

2.交换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3.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4.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5.经济规律可以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导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D;2.A;3.A;4.A;5.A6.B;7.A;8.C;9.A;10.C。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1.ABC;2.BCDE;3.ABCDE;4.ABC;5.ABC。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的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

2.交换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3.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

4.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5.经济规律可以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答: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2)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物质资料生产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2.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答:1)经济规律的特点:一是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三是在阶级社会中,经济规律的发现和利用总要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各个阶级的切身利益,要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2)经济规律的类型:根据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的经济条件的不同,可以把它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三是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答:(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之间必然会发生的关系。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3)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第一节 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规律

第二节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第三节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第四节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   )。

A、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B、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C、人类各个社会普遍的经济规律 D、某几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

2.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   )。

A、封建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  B、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

C、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 D、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

3.在几个社会经济制度中发生作用的规律是(   )。

A、剩余价值规律 B、资本积累规律

C、按劳分配规律 D、价值规律

4.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首先是从(   )。

A、货币关系开始的   B、资本主义所有制开始的

C、商品关系开始的   D、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开始的

5.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是(   )。

A、自然经济  B、产品经济

C、商品经济  D、市场经济

6.在诸多市场机制中,核心机制是(   )。

A、竞争机制 B、价格机制

C、供求机制 D、利息机制

7. (   )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

A、物质资料B、生产原料

C、社会分工D、劳动分工

8.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   )。

A、政治制度B、法律制度

C、社会体制D、社会经济制度

9.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是(   )。

A、自然经济  B、产品经济

C、商品经济 D、市场经济

10.(   )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

A、社会分工                        B、合理配置资源

C、扩大需求 D、扩大供给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基本经济形式有(        )。

A、自然经济B、小农经济

C、计划经济D、市场经济

E、商品经济

2.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        )。

A、原始公社制度B、奴隶制度

C、封建制度                        D、资本主义制度

E、社会主义制度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包括(        )。

A、信息技术应用                    B、空间技术应用

C、核能技术应用                    D、生物工程技术应用

E、大数据技术应用

4.资源配置方式有(        )。

A、自然经济                        B、市场经济

C、计划经济                        D、商品经济

E、小农经济

5.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有        )。

A、自然经济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

B、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经济

C、自然经济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

D、自然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

E、自然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

2.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具有特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属性。

3.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体制总是同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

4.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具体实现形式。

5.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简述商品经济的经济特征。

2.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论述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C;2.D;3.D;4.C;5.A6.B;7.C;8.D;9.C;10.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1.AE;2.ABCDE;3.ABCD;4.BC;5.ABC。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

2.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具有特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属性。(×)

3.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体制总是同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 (√)

4.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具体实现形式。(×)

5.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简述商品经济的经济特征。

答:第一,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

第二,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第三,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2.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答: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商品经济,它们本身都不具有特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属性,而属于经济体制范畴,反映的是经济运行方式,表明的是经济活动的组织特点,它们都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配置资源的方法和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论述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答:第一,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形态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形态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第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体制总是同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然而,经济体制本身并不具有社会经济制度的属性,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不是社会经济制度性质的标志。因此,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

 

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第二节  商品的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商品的二因素是(   )。

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使用价值和价值

C、使用价值和剩余价值 D、交换价值和价值

2.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是由(   )。

A、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B、商品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C、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的 D、商品的价值决定的

3.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   )。

A、商品的效用决定的 B、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

C、商品的价值决定的 D、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4.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

A、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B、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

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   )。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6.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A、创造剩余价值               B、创造新价值

C、创造使用价值              D、创造生产资料的价值

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

A、使用价值决定的  B、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C、供求关系决定的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8.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   )。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没有关系                  D、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9.简单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   )。

A、社会分工和个体私有制       B、社会分工和奴隶主私有制

C、社会分工和封建主私有制 D、社会分工和资本家私有制

10.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价值和使用价值  B、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包括(        )。

A、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B、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C、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

D、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

  E、自然条件

2.商品的因素包括(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实际价值        D、平均价值

  E、劳动价值

3.下列不属于商品的物品或产品有(        )。

A、废品 B、空气

C、阳光                            D、汽车

  E、书包

4.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创立了(        )。

A、资本有机构成理论B、资本积累理论

C、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D、市场经济理论

  E、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5.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包括(        )。

A、产品数量                        B、劳动时间

C、劳动条件D、技术水平

  E、熟练程度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法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算。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抽象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

4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决定。

5.商品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违背价值规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论述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B;2.A;3.C;4.B;5A;6.C;7.D;8.B;9.A;1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1.ABCDE;2.AB;3.ABC;4.ABC;5.AB。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法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算。(×)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抽象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

4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决定。(×)

5.商品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违背价值规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1)它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2)它是建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马克思运用这一学说,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3)还是一系列理论基础,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

2.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论述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答:(1)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价值规律通过价格机制向商品生产者提供市场供求信息,指导商品生产者配置资源的方向;通过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的强制力量,来实现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大体平衡。但是,价值规律通过价格涨落来配置社会资源只能是一种事后调节,只能是在不断的失衡中实现的一种趋势;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不同,生产同样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各不相同,都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就会产生收入上的差别。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取胜,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采用先进设备,改善经济管理,加强经济核算,提高劳动生产率,力求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结果就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在市场竞争中,由于各个商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着生产条件和劳动技能上的差别,因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同。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逐渐确立了优势地位,而在生产中处于劣势的商品生产者最终不可避免地被市场所淘汰。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有利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商品生产者的分化,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

 

第三章  货币与信用

 

第一节  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第三节  信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就货币的起源来说,货币是(   )。

A、由少数经常交换商品的人发明的  B、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C、由贵金属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D、在商品没有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的

2.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   )。

A、商品的成本 B、商品的效用

C、商品的价格  D、商品的盈利

3.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所以商品的(   )。

A、价格和价值始终一致 B、价格和价值完全不一致

C、价格和货币的价值无关  D、价格和货币的价值有关

4.商品价格的变化同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化是(   )。

A、成反比例的  B、成正比例的

C、在方向上一致的   D、无关的

5.在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6.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

A、可以用想象的货币 B、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C、必须是金属货币   D、必须是支付债务的货币

7.纸币是价值符号,因而纸币能执行(   )。

A、价值尺度的职能  B、流通手段的职能

C、贮藏手段的职能  D、世界货币的职能

8.在简单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

A、商品价格经常高于价值   B、商品价格经常与价值一致

C、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D、商品价格经常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9.通常所说“物以稀为贵”,应该理解为(   )。

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        B、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

C、价值决定使用价值   D、使用价值决定价值

10.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属于(   )。

A、商业信用B、银行信用

C、企业信用D、消费信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的因素有(         )。

A、流通中待售商品的数量B、商品价格水平

C、货币流通速度D、商品价值

E、总需求

2.货币的职能有(         )。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3.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4.按主体的不同,信用可以分为         )。

A、商业信用B、银行信用

C、国家信用D、企业信用

E、消费信用

5.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有(         )。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综合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E、虚拟货币形式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必须是金银等贵金属,而不是货币。

2.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出现纸币升值。

3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

4.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具有二重性。

5.商品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职能?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论述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第三章  货币与信用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B;2.C;3.D;4.A;5B;6.B;7.B;8.D;9.B;1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1.ABC;2.ABCDE;3.AB;4.ABCDE5.ABCD。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必须是金银等贵金属,而不是货币。√)

2.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出现纸币升值。×)

3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

4.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具有二重性。√)

5.商品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答:(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发展阶段,这才产生了货币。

3)金银之所以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在于它的天然属性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职能?

答: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论述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答:信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信用可以增加投资机会、促进资本的自由转移,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二,信用可以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第三,信用可以加快商品流动的速度、节省流通费用。第四,信用可以给居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和金融资产的持有方式,可以使每个家庭把它们的消费按时间序列进行适当的安排,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第五,信用有效地调节着国民经济运行。通过信用工具及其衍生工具对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进行适时、适度的干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信用加深市场经济矛盾的消极作用表现在:第一,信用加深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触发生产过剩的危机。第二,信用还会引发货币信用危机。当信用造成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尖锐化并发生生产过剩危机时,由商业信用引发的债务得不到偿还,商业信用急剧缩减,银行贷款难以收回,就会造成货币流通和信用的严重混乱,发生信用危机。第三,信用刺激投机,投机者往往利用信用融通资本的机会从事投机操作,牟取投机利润,引起经济秩序混乱。

 

第四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

A、剩余价值资本化

B、资本家之间的相互剥夺

C、用暴力迫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  

D、剥夺剥夺者

2.资本的本质是(    )。

A、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购买商品的价值

C、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  D、购买劳动力的货币

3.剩余价值是(    )。

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与流通领域完全无关

B、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C、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

D、既在生产领域中产生,又在流通领域中产生

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    )。

A、劳动产品成为商品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劳动者本身成为商品 D、劳动成为商品

5.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能(    )。

A、转移资本的价值 B、保存资本的价值

C、转移自身的价值  D、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 B、价值形成过程与使用价值创造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D、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7.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

A、价值周转的方式不同 B、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C、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 D、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

8.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枢纽是(    )。

A、商品二因素学说   B、剩余价值学说

C、阶级斗争学说  D、劳动二重性学说

9.不变资本是指(    )。

A、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C、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D、资本家的商品资本

10.雇佣劳动者在生产商品的劳动中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    )。

A、剩余价值                   B、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C、劳动力价值 D、商品的全部价值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包括(        )。

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

C、剩余价值D、固定资本

E、平均资本

2.一般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从流通形式来看,两者的区别包括(        )。

A、买和卖的顺序不同 B、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C、流通中的媒介物不同 D、流通的目的不同

E、两种流通的内容不同

3.剩余价值率的表示方法包括(        )。

A、物化劳动表示法 B、活劳动表示法

C、平均劳动表示法                 D、边际劳动表示法

E、整体劳动表示法

4.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包括(        )。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平均剩余价值D、边际剩余价值

E、最大剩余价值

5.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有(        )。

  A、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B、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C、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耗的资本之间差额的大小

  D、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E、资本周转速度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一般商品流通(W-G-W)和资本流通(G-W-G)没有区别。

2.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各企业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决定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简述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2.简述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途径。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论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第四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A;2.A;3.B;4.B;5D6.D;7.B;8.D;9.A;10.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1.ABC;2.ABC3.AB;4.AB5.ABCD。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一般商品流通(W-G-W)和资本流通(G-W-G)没有区别。(×)

2.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各企业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决定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简述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答:(1)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前者是W-G-W,后者是G-W-G'。

2)具有不同的流通内容和性质。前者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反映一般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后者在于获得剩余价值,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3)商品的运动是有限的,资本的运动是无止境的。

2.简述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途径。

答:(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2)个别资本的增大有两种基本形式,即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积聚就是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就是把原来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论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答:联系:(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结果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区别:(1)它们的物质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与生产技术不变或生产技术发展缓慢相适应的。相对剩余价值是以生产技术不断变革为条件的。

2)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在资本主义生产所经历的简单协作阶段,资本家主要采用绝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相对剩余价值创造了条件;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意义越来越大。

 

第五章  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割

 

第一节  资本循环

第二节  资本周转

第三节  社会资本再生产

第四节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第五节  剩余价值的分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发挥生产剩余价值职能的资本是(     )。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商品资本                  D、借贷资本

2.产业资本循环是(     )。

A、购买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B、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D、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3.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共同点是(     )。

A、循环的职能相同  B、循环的时间相同

C、循环的速度相同   D、循环的目的相同

4.资本的周转时间是(     )。

A、生产时间加流通时间  B、购买时间加生产时间

C、生产时间加销售时间   D、劳动时间加流通时间

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

A、它们的实物形式能否移动

B、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D、它们的价值能否在生产中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

6.同时属于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生产资料是(    )。

A、设备 B、原料

C、燃料                          D、辅助材料

7.机器、设备属于固定资本是因为它们的(     )。

A、价值是固定不变的 B、物质形态是始终不变的

C、价值是逐渐转移的 D、物质形态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8.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了说明(     )。

A、剩余价值的来源

B、个别资本循环所必需的内部条件

C、剩余价值率怎样才能提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9.社会总产品分为两大部类的主要依据是(    )。

A、实物的最终用途  B、价值形态

C、实物的自然形式  D、货币形态

10.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客观上要求(    )。

A、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 B、消费资料生产优先增长

C、生存资料生产优先增长 D、发展资料生产优先增长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资本主义地租的形式有(        )。

A、平均地租B、级差地租

C、绝对地租D、分成地租

E、分类地租 

2.利润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        )。

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C、不变资本的节约D、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E、资本积聚的速度

3.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经过的阶段有(        )。

A、购买B、生产

C、销售D、分配

E、再生产

4.剩余价值可以分割为(        )。

A、产业利润                       B、商业利润

C、利息D、银行利润

E、资本主义地租

5.资本主义地租形式有(        )。

A、级差地租                       B、绝对地租

C、平均地租                       D、最大地租

E、边际地租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2.降低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省预付资本。

3.在一年时间内,资本周转次数越少,资本周转速度越快。

4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5.剩余价值在各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简述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2.为什么说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试述剩余价值、利润、平均利润的联系和区别。

 

第五章  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B;2.D;3.D;4.A;5B;6.A;7.C;8.D;9.A;10.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1.BC;2.ABCD;3.ABC4.ABCDE5.AB。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2.降低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省预付资本。×)

3.在一年时间内,资本周转次数越少,资本周转速度越快。(×)

4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5.剩余价值在各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简述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答:(1)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但两者又不是可以直接等同的。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

2)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态或转化形式。

2.为什么说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答:(1)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2)利润作为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就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但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仍旧是相等的。

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与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量上也有了差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仿佛利润的多少只与资本数量有关,从而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来源和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被进一步掩盖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试述剩余价值、利润、平均利润的联系和区别。

答:(1)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但是一旦转化为利润,就不再被看作是可变资本和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而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2)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进一步转化形式,是按部门之间竞争形成的平均利润率而分得的利润。平均利润的本质虽然是剩余价值,但是,由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使每个部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与各部门实际得到的平均利润经常不相等。

 

第六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

第二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第三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四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五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严重不足                 B、生产相对不足

C、生产绝对过剩                 D、生产相对过剩

2.发生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

A、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B、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D、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和资本家投资不足的矛盾

3.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是     )

A、危机阶段                  B、萧条阶段

C、复苏阶段                     D、高涨阶段

4.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主要凭借     )

A、改进生产技术获得的  B、垄断地位获得的

C、扩大企业规模获得的      D、增加产品数量获得的

5.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

A、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金融联系  D、信贷业务

6.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后,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

A、垄断消灭了竞争  B、垄断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C、垄断缓和了竞争  D、竞争凌驾于垄断之上

7.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之一是     )

A、大量的商品输出  B、大量的借贷资本输出

C、大量的资本输出 D、大量的生产资本输出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A、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

B、带有社会主义因素

C、是资产阶级国家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

D、是资产阶级国家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

C、资产阶级国家管理经济的产物 D、资产阶级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产物

10.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代表着     )

A、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B、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C、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D、中小资本家的经济利益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

A.国有企业垄断资本

B.资产阶级国家和私人资本家共同占有和经营的垄断资本

C.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D.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E.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结合

2.列宁把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        )。

A.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

B.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C.资本输出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D.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E.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

3.垄断时期竞争的新特点包括(        )。

A、竞争的目的不同                   B、竞争的手段不同

C、竞争的范围不同D、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

E、竞争的价格不同

4.以下属于垄断组织形式有(        )。

A、短期价格协定B、卡特尔

C、辛迪加 D、托拉斯

E、康采恩

5.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有(        )。

A、生产力高度发展

B、资本占有更加社会化

C、经济运行相对有序化

D、收入分配趋向兼顾公平

E、金融资本的统治大大增强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垄断消除了竞争。

2.垄断竞争时期是为了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

3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固定资本的周期更新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为什么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2.为什么说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违背价值规律?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论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第六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发展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D2.B;3.A;4.B;5.A;6.B7.C;8.C;9.B;10.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1.ABC;2.ABCDE3.ABCD;4.ABCDE5.ABCDE。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垄断消除了竞争。×)

2.垄断竞争时期是为了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

3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固定资本的周期更新×)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为什么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答:(1)垄断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只要商品经济存在,竞争就必然存在。

2)即使在垄断组织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也还存在着大量非垄断组织,这些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他们和垄断组织之间势必会竞争。

3)为了各自利益,各个垄断组织和垄断资本家之间也始终存在着竞争。

2.为什么说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违背价值规律?

答:(1)垄断价格的出现,使一些商品的价格经常大大高于或低于商品本身的价值和生产价格,但这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而只是表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

2)一是因为垄断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脱离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二是因为垄断价格没有也不可能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仍然是一致的。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论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答:首先,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社会主义生产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其次,管理的社会化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可供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

最后,资本的社会化为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创造了条件。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与市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

A、全民所有制经济  B、集体所有制经济

C、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D、个体经济

2.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居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是(   )。

A、全民所有制经济  B、集体所有制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D、全民与集体的联合经济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应该是(     )。

A、以个体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以私营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以外资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

A、主体部分                  B、起主导作用的部分

C、暂时补充的部分  D、重要组成部分

5.决定我国现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存在    B、物质利益的差别

C、劳动旅游业的需要             D、生产力的状况

6.我国现阶段存在着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是(   )。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集体经济                 D、全民经济

7.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本质上是(   )。

A、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B、小私有经济

C、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8.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国有经济(   )。

A、不一定占支配地位

B、必须占支配地位

C、是否占支配地位在不同行业可以有所差别

D、是否占支配地位在不同时期可以有所差别

9.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对(    )的分配原则。

A、劳动产品                   B、个人消费品

C、消费资料                  D、生产资料

10.社会主义的奖金是(   )。

A、对劳动者提供的超额劳动的报酬

B、对劳动者在特定条件下的额外劳动付给的报酬

C、对劳动者必要劳动的全部报酬

D、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全部报酬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产权清晰B.权责明确

C.政企分开D.管理科学

E.执行有效

2.市场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包括()。

A.工资机制B.价格机制

C.供求机制D.竞争机制

E.分配机制

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有()。

A.经济关系市场化B.企业行为自主化

C.宏观调控间接化D.经济管理法制化

E.调控手段多样化

4.市场规则可以分为()。

A.市场进出规则B.市场竞争规则

C.市场交易规则D.市场分配规则

E.市场流通规则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微观经济主体包括()。

A.政府B.企业

C.农户D.居民

E.个人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同一种所有制经济不能有不同的实现形式。

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在分配关系中,公平和效率是矛盾的统一体。

5.市场是一只看得见的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依据。

2.简述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论述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实现的特点。

 

第七章  合同的保全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C2.A3.D;4.D5D;6.B;7.A;8.B;9.B;10.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1.ABCD;2.BCD;3.ABCD;4.ABC5.BCD。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同一种所有制经济不能有不同的实现形式。(×)

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在分配关系中,公平和效率是矛盾的统一体。(√)

5.市场是一只看得见的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依据。

答:(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

4)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简述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涵。

答:(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不仅指量的优势,更重视质的提高。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论述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实现的特点。

答:(1)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劳动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2)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第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前提条件。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第三,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因此,必须承认不同劳动者的劳动之间存在的差别,并把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同他可能获得的消费品的数量联系起来,实行按劳分配。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实现特点:第一,按劳分配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第二,按劳分配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的。第三,按劳分配只按社会承认的劳动量来分配。

 

第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第一节  从经济增长到科学发展

第二节  经济结构的优化

第三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是(   )。

A、协调发展B、绿色发展

C、开放发展D、共享发展

2.以下选项不属于第一产业的是(   )。

A、农业B、林业

C、畜牧业D、制造业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动力是(   )。

A、创新发展B、协调发展

C、绿色发展D、开放发展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   )。

A、创新发展B、协调发展

C、绿色发展D、开放发展

5.(   )指一国在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比上年总量的增长比例。

A、经济增长 B、经济发展

C、生产增长   D、开放发展

6.(   )是指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A、经济增长 B、经济发展

C、生产增长                          D、开放发展

7.下列属于第三产业的是(   )。

A、采矿业   B、制造业

C、农业  D、服务业

8.下列属于第二产业的是(   )。

A、银行业                              B、餐饮业

C、农业                                D、采矿业

9.(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

A、创新发展B、协调发展

C、绿色发展D、共享发展

10.(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A、创新发展                            B、协调发展

C、绿色发展                            D、共享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有()

A、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B、资源禀赋的差异

C、分工水平的差异D、区域经济结构差异

E、社会历史的差异

2.经济发展的内涵包括()。

A、经济总量的增长B、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C、经济质量的提高D、产业的升级

E、经济调控的增加

3.一国的经济增长状况受到以下()因素综合作用

A、自然资源条件          B、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C、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D、经济体制和专业化程度

E、政府政策

4.新的发展理念的内容包括()。

A、创新                               B、协调

C、绿色                               D、开放

E、共享

5.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包括()。

A、消费                               B、投资

C、出口                               D、进口

E、需求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一个概念。

2.外延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高和结构优化来实现经济增长。

3.从根本上说,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是统一的。

4.创新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5.绿色发展是新常态下解决发展动力的核心问题。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如何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2.简述保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顺利实现的基本要求。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论述新的发展理念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D;2.D;3.A;4.B;5A;6.B;7.D;8.D;9.D;10.C。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1.ABCDE;2.ABC;3.ABCD;4.ABCDE5.ABC。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一个概念。(×)

2.外延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高和结构优化来实现经济增长。×)

3.从根本上说,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是统一的。√)

4.创新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5.绿色发展是新常态下解决发展动力的核心问题。(×)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如何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答:1)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简述保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顺利实现的基本要求。

答:第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第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第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四,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第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论述新的发展理念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答:第一,创新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理论的变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创新发展也是新常态下解决发展动力的核心问题。

第二,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必需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增强国家实力和注重提升软实力协调发展,作为协调发展的着力点。

第三,绿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的着力点是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四,开放发展。是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道路。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就是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发展的开放理念。

第五,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它是全体人民共享小康。

 

第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保障体系

 

第一节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关系

第二节  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产业政策的核心是(   )。

A、产业结构政策B、产业发展政策

C、产业技术政策D、产业规划政策

2.以下选项不属于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是(   )。

A、税收B、价格

C、汇率D、税法调整

3.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稳定器”作用的是(   )。

A、现代企业制度B、市场体系

C、市场规则D、保障体系

4.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实际上反映的是(   )之间的关系。

A、生产与需求B、收入和消费

C、储蓄和投资D、积累和消费

5.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以后形成(   )。

A、收入和消费B、储蓄和投资

C、进口和出口D、积累和消费

6.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关系是(   )。

A、社会总产品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

B、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

C、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在价值量上是相等的

D、国民收入的价值量一般要大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量

7.社会主义国民收入是由(   )。

A、全社会劳动者创造的  B、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

C、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 D、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

8.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   )。

A、非物质生产部门内进行的  B、物质生产部门内进行的

C、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  D、全民所有制企业内进行的

9.下面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是(   )。

A、生产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 B、生产企业上交的税金

C、国家预算                   D、生产企业的企业基金

10.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主体是(   )。

A、企业     B、国家

C、物质生产部门  D、非物质生产部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有(       )。

A、促进经济增长B、增加就业

C、稳定物价D、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E、绿色发展

2.根据财政政策对总供给和总需求调节的不同功能,可以把财政政策分为(       )。

A、积极财政政策B、稳健财政政策

C、平衡财政政策D、赤字财政政策

E、盈余财政政策

3.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有(       )。

A、税收B、再贷款利率

C、存款准备金D、再贴现

E、公开市场业务

4.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内容包括(       )。

A、社会保险B、社会福利

C、社会救助D、社会优扶

E、充分就业

5.根据财政政策对总供给和总需求调节的不同功能,可以把财政政策分为(       )。

A、平衡财政政策

B、赤字财政政策

C、盈余财政政策

D、扩张财政政策

E、紧缩财政政策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在根本上是对立的。

2.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管理政策。

3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4供大于求,反映的是社会需求不足

5.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对产品和劳动的需求总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简述决定和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2.处理好积累和消费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论述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作用。

 

第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保障体系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A;2.D;3.D;4.A;5D;6.B;7.B;8.B;9.C;10.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1.ABCD;2.CDE;3.BCDE;4.ABCD5.ABC。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在根本上是对立的。×)

2.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管理政策。×)

3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4供大于求,反映的是社会需求不足√)

5.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对产品和劳动的需求总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简述决定和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答:第一,通过增加投入的生产要素数量来实现国民收入增长。

第二,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国民收入增长。

第三,通过节约生产资料实现国民收入增长。

2.处理好积累和消费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要做到两者的兼顾。

2)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要和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实物比例相适应,避免结构上出现过大的缺口。

3)正确安排社会消费与个人消费之间的比例。

4)在一定时期,确定一个合理的积累率。总体上应该逐步提高消费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论述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作用。

答:(1)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一是企业无力承担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保障的职能,必须由社会来承担社会成员的保障职能。二是社会成员个人和家庭无力承担基本生活的保障。正是由于企业、个人和家庭无力承担基本保障的职能,而这又是市场经济正常发展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因而,主要由社会来解决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就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

2)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权利的多方面作用是:第一,社会保障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安全阀”的作用。第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能够更好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第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

 

第十章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与本质

第二节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持贸易平衡B、维持外汇汇率稳定

C、保证贸易对等D、提供充足货币

2.目前主要工业国都实行的是(   )。

A、固定汇率制度B、浮动汇率制度

C、管理浮动汇率制度D、钉住汇率制度

3.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保证是(   )。

A、加强国际合作B、建立预警机制

C、增强经济实力D、加大惩处力度

4.(   )是指在科学技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不断发展、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生产、贸易、金融等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A、经济全球化                         B、国际分工

C、生产国际化                         D、资本国际化

5.(   )是指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超越出一国国界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

A、经济全球化                         B、国际分工

C、生产国际化                         D、资本国际化

6.(   )是指一国国内的生产超出本国范围,形成国与国之间在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和生产过程等方面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

A、经济全球化                         B、国际分工

C、生产国际化                         D、资本国际化

7.(   )是指一国国内资本的活动越出了国界,在国际范围不断运动的过程。

A、经济全球化                         B、国际分工

C、生产国际化                         D、资本国际化

8.(   )是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高精尖产品及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得到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体系,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部分。

A、经济全球化                         B、国际分工

C、生产国际化                         D、生产全球化

9.(   )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能力和经济利益不受威胁和侵害的状态。

A、国家经济安全                       B、国家产业安全

C、国家贸易安全                       D、国家金融安全

10.(   )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A、国家经济安全                       B、国家产业安全

C、国家贸易安全                       D、国家金融安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        )。

A、投资全球化B、生产全球化

C、贸易全球化D、资本全球化

E、分配全球化

2.区域经济集团的组织形式包括(        )。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共同市场  D、经济同盟

E、完全一体化

3.协调国际经济关系的三大支柱包括(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世界银行

C、世界贸易组织D、亚投行

E、金砖四国

4.按照征收的一般方法,关税可分为(        )。

A、从量税B、从价税

C、混合税D、选择税

E、增值税

5.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        )。

A、非歧视性原则 B、透明度原则

C、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单方面优惠原则D、允许例外和实施保障措施

E、平等原则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固定汇率制度就是指汇率保持固定不变。

2.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大卫李嘉图提出的

3要素禀赋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

4国家贸易安全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5.不平等的国际贸易格局,使发展中国家的财富长期向发达国家转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简述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趋势。

2.简述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观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论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

 

第十章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B2.C3.C;4.A5B6.C7.D8.D;9.A;10.C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1.BCD;2.ABCDE;3.ABC;4.ABCD5.ABCD。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固定汇率制度就是指汇率保持固定不变。(×)

2.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大卫李嘉图提出的。(×)

3要素禀赋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

4国家贸易安全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5.不平等的国际贸易格局,使发展中国家的财富长期向发达国家转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简述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趋势。

答:第一,跨国公司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目前影响较大的区域经济集团:欧洲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

第三,国际经济协调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不断增强。各国经济协调主要是通过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区域经济集团和政府首脑会晤等形式开展的。

2.简述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20世纪30年代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生产中投入的要素不仅包括劳动,还包括资本、土地、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考察一国比较优势时要把这些生产要素结合起来。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和要素比例决定了该国的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论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

答:第一,增强经济实力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保证;增强经济实力不仅指一国经济总量的增加,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协调,只有一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稳定、持续、健康地发展,才能有效化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增强经济实力要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

第二,加强国际合作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很多共同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这是加强国际合作,维护全球经济安全的客观基础。

加强各国政府间的国际经济合作,不断改革和完善全球国际经济组织的功能,提高其协调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创造安全的国际经济环境,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内容。加强区域性的国家间经济合作,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加强国际经济合作要处理好国家经济主权独立性和让渡性的关系。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对内对外的经济政策,处理国内国际经济事务,不受外来干涉,但国际经济合作又是以部分国家经济主权的转移为必要条件的。

第三,建立预警机制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建立国家经济安全的预警和处理机制,就是对预防和处理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建立体系化的制度安排、组织安排和技术安排。

 

第十一章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第二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

第三节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张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点是(   )。

A、继续确立领导地位

B、强调分担领导责任

C、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模式来规范冷战结束后的多元化世界

D、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

2.目前全球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是(   )。

A、欧洲联盟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合组织D、金砖四国。

3.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最根本的是要(   )。

A、靠自身的经济发展B、充分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中的有效资源

C、加强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D、扩大对外开放

4.(   )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之间在贸易领域相互联系和依赖的基本形式。

A、商品贸易B、国际分工

C、科技创新D、技术输出

5.(   )指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各种国际经济体系和制度的总和。

A、国际经济秩序B、国际经济旧秩序

C、旧殖民主义D、新殖民主义

6.(   )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生产领域相互联系和依赖的重要方式。

A、跨国直接投资B、跨国间接投资

C、兼并D、跨国合作

7.(   )指在当今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为促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进步、对反映国际经济旧秩序的现行国际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改变所形成的、能真正体现公平互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并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济机制。

A、国际经济新秩序B、国际经济旧秩序

C、旧殖民主义D、新殖民主义

8.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经济的起飞阶段是(   )。

A、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B、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以来

9.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经济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是(   )。

A、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B、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以来

10.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经济的经济恢复增长阶段是(   )。

A、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B、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以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的形式主要有(        )。

A、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B、政府首脑会晤的协调

C、区域经济联盟的协调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协调

E、联合国的协调

2.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形式主要有(        )。

A、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B、政府首脑会晤

C、区域经济联盟的协调                 D、经济同盟

E、完全一体化

3.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特征包括(        )。

A、平等互利B、相互依赖

C、互帮互助D、先大后小

E、彼此成就

4.影响较大的国际经济组织包括(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世界银行

C、世界贸易组织D、G20

E、欧盟

5.影响较大的区域经济联盟包括(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亚太经合组织

E、欧盟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

2.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3经济矛盾主要表现为投资、贸易和金融三个领域,以贸易领域的矛盾最为突出

4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改革发展的动力。

5.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国内经济矛盾。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简述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目标。

2.简述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论述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经济提供的机遇和带来的挑战。

 

 

第十一章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C2.A3.A;4.A5A6.A7.A8.A;9.B;1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1.ABC;2.ABC;3.AB;4.ABC5.CDE。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

2.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3经济矛盾主要表现为投资、贸易和金融三个领域,以贸易领域的矛盾最为突出。(√)

4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改革发展的动力。√)

5.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国内经济矛盾。(√)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简述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目标。

答:第一,维护本国的主权和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

第二,改善贸易条件,稳定或提高初级产品的生产;

第三,实施必要的国际金融调控,减少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

第四,通过国际立法规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侵害。

2.简述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答: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的分歧和对立,作为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制定者、维护者和既得利益者,发达国家不会轻易放弃国际经济旧秩序,必然抵制和反对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发展中国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要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要充分认识到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第一,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最根本的是要靠自身的经济发展;

第二,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国际经济旧秩序中的有用资源;

第三,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过程中,要加强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简述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经济提供的机遇和带来的挑战。

答:机遇: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拓展了发展空间-加快了技术进步-增加了改革发展的动力

第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充分发展自身比较优势,加速本国产业结构升级,加速经济发展;

第二,经济全球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

第三,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

第四,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改革发展的动力。

总之,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途径。

巨大挑战:增加了出现经济波动的可能性-扩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削弱了管理经济的职能-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出现经济波动的可能性;

第二,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三,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

第四,经济全球化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十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对外开放

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与战略格局

第三节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   )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届三中全会

C、十四大D、十五大

2.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主要形式是(   )。

A、对外资金交流B、对外技术交流

C、对外贸易D、对外承包工程

3.(   )把自由贸易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A、十四大B、十五大

C、十六大D、十七大

4.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是(   )。

A、丝绸之路经济带B、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C、长江经济带D、环渤海经济带

5.(   )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

A、对外贸易B、对外投资

C、对外技术交流D、对外承包工程

6.(   )是指国内企、事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境外以一定的形式投资创办的企业或购买各种有价证券的投资行为。

A、对外贸易B、对外投资

C、对外技术交流D、对外承包工程

7.(   )是指直接向国外提供劳务人员来获取利润的一种经济合作形式。

A、对外贸易B、对外投资

C、对外技术交流D、国际劳务合作

8.(   )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施特殊经济政策的区域。

A、经济特区                B、自由贸易区

C、开发区D、自治区

9.(   )是在关境以外划出的,对进出口商品全部或大部分免征关税,并且允许港内或区内进行商品的自由储存、展览、加工和制造等业务活动,以促进地区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区域。

A、经济特区                            B、自由贸易区

C、开发区                              D、自治区

10.(   )指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

A、市场多元化战略B、“走出去”战略

C、兼并战略      D、联合战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实行对外开放是适应(        )的需要。

A、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B、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

C、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D、经济全球化

E、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

2.下列属于对外开放基本形式的有(        )。

A、对外贸易                B、对外资金交流

C、对外技术交流D、对外承包工程和国际劳务合作

E、发展国际旅游业

3.(        )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

A、独立自主

B、自力更生

C、对外开放

D、吸引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E、依法治国

4.(        )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外因。

A、独立自主

B、自力更生

C、对外开放

D、吸引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E、依法治国

5.对外资金交流的基本内容包括(        )。

A、引进外资                 B、对外投资

C、中外合资                           D、吸引外资

E、加大投资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对外开放是适应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

2.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矛盾的关系。

3引进外资必须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4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5.中国开放大门将越开越大。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简述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2.简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论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

 

 

第十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A2.C3.D;4.A5A6.B7.D8.A;9.B;10.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1.ABCDE;2.ABCDE;3.AB;4.CD5.AB。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

1.对外开放是适应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

2.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矛盾的关系。(×)

3引进外资必须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4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5.中国开放大门将越开越大。(√)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简述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答:第一,对外开放是适应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需要。

第二,对外开放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第三,对外开放是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第四,对外开放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

第五,对外开放是适应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

2.简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答:中国的对外开放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第一,对外贸易规模有望日益扩大,贸易环境有望日益改善,但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频频出现也不容忽视;

第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获得“后起者优势”,有助于促进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却容易造成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依赖;

第三,引进外资能够弥补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不足,却影响和制约了国内民族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1.论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

答:中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江、沿边和内陆中心城市,自由贸易区,一带一路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

第一,经济特区。在我国的对外开放中处于前沿阵地,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第二,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类似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以利用沿海城市的有利条件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二个层次;

第三,沿江、沿边和内陆中心城市。是中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缩小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

第四,自由贸易区。是在关境以外划出的,对进出口商品全部或大部分免征关税,并且允许港内或区内进行商品的自由储存、展览、加工和制造等业务活动,以促进地区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区域;

第五,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由我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增进同沿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串连起多个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发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以亚欧非经济贸易一体化为发展的长期目标。是我国在世界格局发生复杂变化的当前,主动创造合作、和平、和谐的对外合作环境的有力手段,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机遇和外部环境。

【字体: 】 【打印】【关闭窗口】【返回】【顶部】